考虑到上述政策调整,笔者预测,2022年全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3%-5.5%,季度经济增速保持前低后高态势。
坚持对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着力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反垄断应当遵守这一基本原则,避免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选择性反垄断。反垄断是为了促进公平竞争。
在中国,市场导向的互联网行业发展首先起到了促进公平竞争、减少垄断的作用。但这种垄断性通常是不稳固的,并不排斥竞争。互联网金融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是因为技术手段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平台企业能够利用线上获得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营、收支、信用记录等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计算技术,使融资对象信息极大地透明化,因此可以放心大胆提供融资,大幅减少坏账风险。监管机构既不应固守陈规,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进行大量认真研究,包括与被监管对象密切交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逐步形成一套合理有效、兴利除弊的监管模式,促进其健康发展。
2021年中国互联网企业股价纷纷跳水,年末,全球市值最大的30家IT公司中美国占21家,中国内地由4家减为3家,排名均退居第九位之后。不少产业的集中度在提高,有些技术领先企业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产业巨头,完全竞争越来越被垄断竞争替代。将双碳目标和生态保护战略导向融入各省、市、县级的专项规划编制中,形成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
特别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将流域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样既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适应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把我们的地球家园呵护好。此外,还应将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与双碳目标时间表相结合,确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做好工作推进的时间表,写好分阶段实现的任务书。太原师范学院) 进入专题: 黄河流域 绿色低碳发展 。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第二,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相统一,构建分工明确的流域生态共治、共建、共享新机制。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碳排放的增长极限,这一刚性约束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旨在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需要做到质量和效率共抓并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坚持经济领域改革发展的市场逻辑与市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唯有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保障、综合支撑和有机生态。第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决定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第七,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抗击疫情背景下中国制度优势及话语体系构建研究(20VSZ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典型的中国概念与中国话语,是中国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实践。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指挥棒。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广内涵的对外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机会和共赢发展空间,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同时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
战略统揽经济发展质量维度的新提法新概括和新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转段,即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要依靠制度体系和宏观规划统筹推进,中期要依靠政策跨周期动态调节推动宏观经济循环通畅,短期要依靠各种经济政策组合逆周期相机抉择调节,实现市场效率优势和政府有为功能的协同互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目标和要求发生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财经领导小组,后于2018年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旨在加强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并通过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进行系统谋划、总体推进改革与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完善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有效的工作体系,推动中国经济不断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台阶。市场机制有助于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更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必须通过全面激活创新、全面纵深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叠加和系统集成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使最大中等收入规模群体造就的超级规模消费市场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动力,使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动力,进而推动发展方式朝质量效率型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存量优增量转型,实现发展质量的深层次提升。
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清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确保生产要素有效配置,避免源头层面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确保经济增长动态效率。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三是要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人民群众需求,将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基础,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个方向发力,推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有机联动和高效匹配,共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经济发展好和发展质量高,必须从多个维度考量。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理性分析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和遵循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就经济发展质量维度提出的发展新要求。全面纵深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动力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核心在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红利的持续释放,客观上表现为资本和劳动力的持续投入及要素效率的持续提升,是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才能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且充分的经济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需要。
一是要统筹短期、中期和长期。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具体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基于比较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转段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聚焦其核心内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面、多维、多层的基本特征。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其实质和根本在于发展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第四,创新性、协调性、生态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是与时俱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外,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企业家创新是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构建并完善激发企业家精神释放的制度环境,是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第六,通过全面创新、纵深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凝聚经济发展动能。
针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我国必须坚持人民需求导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
特别是针对供给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持续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体系韧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个性化、多样化、转型升级的消费需求,以及对美好环境等方面日益迫切的新要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点,全面纵深推进改革和开放,进一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整体提升产业链水平。